護理園地
敘事護理分享——守護希望
我是李玉華,來自玉泉醫(yī)院腦腫瘤科的護士長。腦腫瘤科是個充滿挑戰(zhàn)的領域,我們的使命不僅是治療疾病,更是在守護希望。
2024年5月12日,既是護士節(jié)也是母親節(jié),有一位母親,在孩子胎兒期34周產檢時就被查出顱內腫瘤,父母堅定信念“只要生命存在,我們絕不會放棄你,我的孩子!”,偉大的母親是何種的心情承受著多大壓力經剖宮產將孩子帶到人世間?接下來,又有誰能給這位母親一絲希望,給孩子一線生機?
玉泉醫(yī)院的腦腫瘤科是由小兒神經外科領軍人物張玉琪教授帶領,擁有40張床位、16名護士。 她的父母慕名來到了玉泉醫(yī)院,找到了張教授為孩子治療。
這就是我從事護理工作25年中年齡最小的患者,入院的時候她只有45天,體重4.5kg,精神狀態(tài)很差,并伴有一系列腦積水的明顯癥狀,大腦袋,頭皮靜脈曲張,囟門張力也很高,她沒有正常孩子那樣的哭鬧,雙眼也不能追物,核磁檢查結果:第三腦室占位性病變,腦積水。并且腫瘤標記物的檢驗值異常增高。
治療前醫(yī)生們考慮患兒腫瘤惡性程度高,預后差;而且患兒體重不足5kg,腫瘤幾乎占滿整個第三腦室,術中出血導致失血性休克發(fā)生率高,手術難度大,對手術技術及手術時間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而手術后出現(xiàn)下丘腦損傷、內分泌紊亂、電解質紊亂等并發(fā)癥也將威脅患兒的生命,所以對手術后的護理工作更是挑戰(zhàn)。經過多學科會診確定最終的治療方案:先行腦室-腹腔分流術,緩解腦積水癥狀;再行新輔助化療,減少腫瘤血供,增加手術安全性及全切率;然后是手術切除腫瘤;術后還要繼續(xù)輔助化療。
醫(yī)生告知家屬治療方案后,她的父母都表示不放棄治療,為了延長患兒生存期接受一切治療。
那在護理上我們面對的第一個護理挑戰(zhàn)就是給一個出生不到50天的孩子留置PICC導管,留置PICC導管就是打通了孩子的生命通道,為化療給藥、手術麻醉、靜脈治療、術后靜脈采血監(jiān)測血電解質做好準備。
當時我在B超下看到這個孩子的血管內徑只有約2.5mm左右,只能選擇導管外經為1mm的3fr導管,經過比較選擇了左側的貴要靜脈進行穿刺,留置導管長度15cm,胸片顯示位置位于平第6肋間,位置理想,這根PICC導管陪伴了孩子的整個治療過程。
接下來孩子進行新輔助化療,第一次接受化療的患者主要會影響食欲和引起骨髓抑制的不良反應,對于這個45天的孩子來說會更為明,之后她還要進行開顱手術,這個化療期是非常關鍵的?;熎陂g我們在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血象變化的同時還要嚴格記錄入量和出量,患兒是奶粉喂養(yǎng),為防止發(fā)生營養(yǎng)失調,我們和兒科、婦產科共同制定了詳細的喂養(yǎng)計劃,奶粉的濃度和喝水的頻次以及攝入的計量,保證營養(yǎng)攝入,在記錄尿量和排便方面,因為孩子使用的尿布濕,我們就用電子秤測量,進行排尿前后的稱重,保證記錄的準確性。
手術后,患兒頭上包著厚厚的紗布,為了預防壓力性損傷我們就為他頭下墊了軟枕,手術后的頭部引流管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引流液的波動情況可以及時觀察到顱內的壓力及顱內有無出血情況,我們每小時觀察管路是否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每班交接引流量。嬰幼兒顱腦手術后還要每小時觀察哭聲、吸吮奶瓶和四肢活動的情況。手術后孩子有了第一次的啼哭,她的母親也流下了驚喜的眼淚。
從輔助化療,再到腫瘤切除手術,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zhàn),每一步也都凝聚著我們的專業(yè)和愛心。通過我們護理團隊在整個治療期間,對于患兒家屬的充分溝通和健康教育,我們一起幫助孩子闖過了手術危險期、化療骨髓抑制期等關鍵時期。今天,這位小患者已經6歲了,她的健康成長,是我們所有人的驕傲。
在護理的道路上,我們從未停止探索和創(chuàng)新。自2016年起,我們成功進行了1100多例PICC導管置管,其中725例是年齡在45天至5歲之間的嬰幼兒。我們還改進了傳統(tǒng)的股靜脈穿刺采血技術,提高了采血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并將其推廣到產科新生兒和其他科室
每年,腦腫瘤科接診兒童腦腫瘤化療患者達1400人次。為創(chuàng)建護理特色品牌,我們開展了“中醫(yī)護航,化啟人生”的項目,并申報了中醫(yī)局的“一證一品”特色護理病房。我們提供辨證施護、辨證施膳,中藥代茶飲等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服務。
平時我們會為他們組織各種活動,尤其在兒童節(jié)的時候,我們還組織他們進行了認識中草藥,制作香囊、感受漢服文化等特色活動,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愛與關懷,讓他們知道,即使在病痛中,也有快樂和希望。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去守護,每一個未來都值得我們去期待。我們將用我們的專業(yè)、我們的愛心、我們的創(chuàng)新,去守護每一位患者,去守護每一個家庭的希望。